close

6.9

念磁:

 

你心得中寫的「希望每個人在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都能夠為更多其他有需要的人,付出你的關心和愛心而已」,這句話很動人。

看記錄片時,形式大多是問答問答……,看得出你的想法,而比較看不出你對這件事上有沒有困惑,我看見的是事實是這樣,但是這背後的問題究竟是甚麼?(包括這些孩子來到這裡接受課業輔導,會不會有人排斥,或者是這裡面也經過了一些輔導才能夠達到你所說那樣的課業效果,是不是你們也接受了一些輔導,才能夠來這裡輔導。)總之我覺得可以在注意講故事的形式。

 

亭瑩:

紀錄片節奏感很好,讓我覺得這屆女籃是一群「會想」的孩子。在看記錄片的時候,我對一個鏡頭印象深刻,那就是教授說「練亭瑩跟林志玲比,誰比較漂亮呢?這是很難量化的。」這時候鏡頭竟然TAKE到後面的鏡子出現妳的表情,笑得很開心很靦腆,我覺得這個鏡頭很妙。看了你的心得,我也了解這片拍的困難度,而且你說「你放下了攝影機」這很動人,你已經掌握到拍攝時人的關係。

 

蔣金:

在紀錄片上表達上我能理解你想傳遞的核心價值,在心得中也看出你具有反思能力,你太注重記錄影像了。不過還是有些部份要提出我的看法:一,影像切得太碎了,會打斷讀者心情醞釀的空間。二,撥放對象不是北友會的人,並非人人認識上頭每個人,是不是應該加上人名輔助說明,你可以想想看。三,到底怎樣才叫做累呢?影片裡要怎麼表達呢?感覺這部分反而是可以開展的部分。(在看影片時看到某個曾修過我課的外系學生,我才發現我必須說一句實話,我真是不認識他,原來他是這麼活潑的孩子。)(這給我最大的啟示是,學生在課堂上和他真實的自己是不一樣的。)

 

幼雯:

先說題外話,我看到你的隊友也來看影片,我也特別注意到他們看影片的表情,看得出來你們對彰化的孩子情感很深,看了你的心得,提到關於寫腳本這件事,的確這是我忘了跟同學提醒的部分,而且我再看你的心得以及影片時,有個核心問題,他們孩子看的到未來嗎?他們的未來是甚麼?也許是你透過訪問和孩子的表達,讓我看到了隱藏的衝突點。也觸使我看到台灣在教育上還有很多的努力。(幼雯真的很用心!)

 

敬媛:

何老闆是一位很好的受訪者,開啟了我們很多一般沒有思考過的,關於圖書館、書店、二手書店之間的差異。就像羅智成的句子「孤獨是閱讀的鎖鑰」,如果沒有進去書店,又怎能理解人跟書店跟書之間的關係呢?不過很多鏡頭是在路上,這是一種隱喻呢?還是要表達甚麼手法?而且鏡頭晃得蠻厲害的,這都會影響我們看記錄片的心情。尤其是你太不會割捨了,時間超過這麼多,一如我所說的,很多東西都有限制(期限、時限……),如何在限制中表現自己要闡述的事物,這是要練的。

 

佑珈:

你的記錄片心得分章清晰,也比較能看出你的想法,但是在影片的時候真的讓我看到一隻很好命的狗,很抱歉。對照於後面圖片當中很悲慘的狗,這反差太大了!(後面圖片是抓的,還是自己拍的?)我覺得問題意識還要再更具像一點,此外受訪者只有一位,這是沒有代表性的。

 

筱蓉:

趕快先告白,你弟是我的偶像!我覺得這部紀錄片真的很動人,因為拍攝是家人,如何掌握適切的角度,但你有能很清楚的掌握怎麼把弟弟想法說出來。不過可以注意,弟弟說摺紙是他壓力的集合體,有些東西不能靠問答說出來的,如果摺紙是他抒發壓力的,後又成為壓力集合體,這其中有很多值得玩味之處。此外從影片拍攝手法來看,影片一定要用問與答的形式,才能讓別人看得懂嗎?對自己有信心一點,有些是可以靠影像自己說話。另外有個疑惑,弟弟教你摺紙的時候,後面的床上有一團棉被在蠕動,這會讓人分神。XD

 

夢凡:

你的心得很動人,很深刻。衝動與衝勁的一線之隔,似乎也回應你對這部片子所花的心思。影片最有意思的是透過童年記憶與時空的鋪陳,把球員訪談跟個人夢想作了連結和對話。雖然在訪談部分我總覺得好像還有一些東西沒有被帶出來,不過看這個紀錄片會讓我對打籃球的人,有一些不同的想法。這真的是一部「作品」。

 

聰宏:

地點在屏東的枋山嘉和村,人物幾乎以台語對話,由於你太強調寫實了,因此完全一鏡到底,就少了點設計。其實可以再思考如何說一個關於農村的故事。再者,裡面有很多東西我們很想知道,你可以在字幕回應。譬如對話中有八分,究竟多大?譬如噴藥很累,那麼噴甚麼農藥?對噴農藥的看法又是甚麼?當然又插出對農業經濟的問題,但記錄片本就是包含對記錄者本身相關知識,我覺得這主題很有意思,很希望你可以再好好處理。

 

植安:

影片敘事方式來看,能否多點在山上的影片?個人說話太多鏡頭有一點呆板。影像和影像間如何串連,都是可以再思考的。此外圍牆上的畫出現101I LOVE YOU,發祥村與101距離很遠,為什麼他們會當成圍牆上繪畫的題材呢?其實這裡不也突出了山地和城市間複雜的課題嗎?結尾是你一個人看著遠方的海洋,究竟找出答案了嗎?

 

予倫:

因為影片格式問題,我還沒辦法看到影像,從心得來看,我發現你很注意記錄片如何拍攝,以及後製的過程。我記得助理跟我說,當天撥放你的影片時,現場氣氛非常歡樂,但是由於沒有字幕,也無法完全融入情境。還是再說一句,記錄片不是只記錄影像,是作品,盡量要追求創作的完整度。

 

祐寧:

一樣格式問題,我沒有看到影片。從你的心得以及前一週我看到的部分來看,其實你有你的問題感,然而要面對家人的問題,是複雜而多元的,採訪不一定是一個最有效的方式,因為問了不一定問出答案,有了答案也不見得是真實的意涵。但是我很肯定你要去面對這些問題的勇氣,因為做人很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人都有要面對的課題。建議你去看吳汰紉的影片,也許會給你一些觸發。(根據助理的意見(助理也是拍過記錄片的),你每個訪談都是出現聲音和畫面,畫面上會出現小孩,不清楚是姐姐的孩子,還是只是一個畫面?此外也不建議一直用問與答的方式呈現。因為問與答真的很浮面,沒辦法真的說出一點甚麼。)

 

6.2

宜君:

這是一部以一個人為主的訪談,因為德邦太會表達了,所以感覺上是德邦的DISCOVERY。但因為牽涉到的是法輪功,片子結尾很快就提出你個人的想法,但那是沒有「觀點」的看法,甚麼意思呢?你只是說,他們也是人啊,這是大家普遍性都知道的事,其實很多人對法輪功有既存偏見,如果你想處理這個偏見,要花更多心思,如果不是處理法輪功而是焦點在德邦,那麼拍攝的方式又要不同,總之宗教本來就很難處理,你對自己要處理的議題不能被訪談者拉著走,要不然就應該去拍攝你更關心的議題,譬如德邦怎麼學中文,你怎麼學法文之類的。很抱歉經過一年你對報導文學的認識還是如此模糊與不清,這是我該檢討的部分。

 

胡靜:

這部讓我們反思到家庭的意義,而且我現在還能想到妳媽媽斜倚在沙發上,家不像家的感嘆。但這部片子很如實的呈現家人和家的關係。但如果家人都說話了,卻缺了你,這不是有點可惜嗎?你媽媽說的某些話我覺得非常好,譬如腦袋清楚,目標確定,先愛自己,多愛自己,不要渾渾噩噩過日子,都很值得女孩子記住的。

 

雁白:

這部片子真的讓人印象深刻,一方面因為你說故事的方式(我到現在都還記得螢幕上的字:「訣竅:有愛」),二方面當然也是主角很精彩,不過我覺得影片當中還是可以加上「你」的說法,而且雖然我覺得你在處理的時候也是想過的,以母親說法當作結尾,但是影片後面結尾仍戛然而止。

 

翊亘:

用「陪伴」來談伊甸,是很有意思的角度。由於記錄片的受訪者都侃侃而談,很自然,所以雖然看似像在宣傳伊甸,但不會讓人覺得說教。不過我還是覺得應該再加點東西,譬如第一次參加伊甸,和參加很多次的,他們是怎麼看的。而且可以加上不是伊甸裡的人,是如何看伊甸的。

 

書雅:

這部片子很令人動容。我到現在還記得同學們的尖叫,在工地由上而下的鏡頭,以及你父親貼磁磚精湛的技術等等。而且配樂用張懸的生活,也能表現出你的一些心情。比較可惜的是結尾,因為觀影情緒被你帶到一個高度之後,你就突然不管我們這群觀眾了,結尾比較倉促,可惜了。再次向你父親致敬。(看得出你父親真的以你為榮。)

 

明萱:

以生活瑣事為引子跟父親談夢想,鏡頭上的人物都非常自然,真是有意思,我相信你爸爸也會很奇怪(很有趣)我的女兒跟我談夢想。由於非常的家常,所以裡面有很多聊天的感覺。不過要談過去,是否可以新聞或相片,來連接今昔時代的差異?總之可看出你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珍惜一切。

 

筱茜:

這部片可看出一個憤青的生命形態是甚麼。影片因為受訪者事一個很能表述的人,變成一個以他為主來表達他對這個時代、未來等的觀察。其實更有意思是重考之後又如何看待身邊一切,一定更有張力。影片有很多鏡頭用心,譬如其腳踏車在巷道中前進的背景,以及雖是一人訪談,但不會把鏡頭只設定在人物身上,而用其他鏡頭去捕捉所闡釋內容,卻不枯燥。感覺上這部片也是對生活的一種表達吧!「生活在他方,旅行到自家」。

 

佳韋:

採用父母親和姊姊婚禮交錯進行,對應對婚禮的看法,讓人可思索女性的生命史。很可惜的是字幕太小了,很想看卻又沒辦法立即掌握裡面的內容。而且在訪談的過程當中,主要得好像還是在談婚禮,那婚禮不等同婚姻,如同你自己在心得中的反思,在現代感情束縛較傳統寬鬆時,人們追求的是甚麼?我覺得更可貴的是看到你建構議題以及反思的過程。

 

奇儒:

其實這片用現實影像表達很多哲理思考,一邊看,一邊彷彿知道,似乎要表達甚麼是安全值的範圍,一邊又很困惑,因為影像組織中有獨白有對話,還有人與貓爪對抗的鏡頭,究竟那是個隱喻,還是拍攝時一個寫實的表現?結尾用陳綺貞的太陽,究竟現實是殘酷的還是我們沒有答案?

 

 

5.26

芃君:

在記錄片中也是以問答形式來做故事的陳述,但我覺得還是少了一點甚麼,也許是受訪者人數不夠,也許是我感覺所有的採訪是集中在一天,無法造成一種對話的效果,或者是反思的空間,好像會變成一種理所當然,在美國讀書的孩子,都會這樣。(但我還是覺得你的受訪者都很可愛。)

 

郭荃:

我覺得這是一部追溯家族故事的記錄片。《無姓》這個標題具有隱喻性。看到影片你的表情和心得中你的感想,看得出這部片子對你有獨特的意義,這是我們拍紀錄片最有價值的部分吧!可惜是沒有字幕,是一大遺憾。建議可以再注意說故事的方式,而不是以訪談為主,如果只是訪談,就只是記錄,而非記錄片。(記錄片還是要有掌鏡者的思索和方向。)

 

娉亭:

講故事的方式以及人物對話、旁白,以及當中過場,都具有新意,看得出來這部紀錄片受到許多家人的支持和幫忙。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你阿嬤講到妹妹出嫁時在後面哭的那段,也記得阿公和阿嬤坐在沙發兩人對話的場景,更記得當天同學看你記錄片不時發出的笑聲(那不是好笑,而是一種「懂得」的笑)。如你所說,記錄片說故事,是很動人的。

 

昭婷:

在這部片子讓我看到了團契在做甚麼,還有不同團契他們分享的方式。也看到了教徒本身的人格特質。我覺得宗教的課題本來就很難碰觸,你也很盡可能表述了這個主題──身旁祝福的天使,不過我更想知道的事,這些天使也有他們「不快樂」的時候,這部片子明顯偏向了歡樂的氛圍,如果遇到了生命中比較重大的課題,他們如何面對,這些比較細膩的部分本來就比較難處理,但也是更值得處理的部分。

 

虹櫻:

傳銷這個課題會牽涉到人和人之間的互動,以及對產品的認識跟認同。你的標題用墨鏡,表示你想看出鏡裡鏡外的差異,但是由於影像本身的剪接和跳接,你好像還沒有辦法準確的表達,不過你說的甚麼叫做真實、自然,我還是要說不是跟著訪談人說走就是自然,畢竟你還是這部紀錄片的作者。

 

文晴:

從你的心得可以看出你真的很深刻在反思文學、宗教、記錄片和你個人之間的種種關聯。如你所說,記錄片的問題感和畫面的呈述與我們按著所有材料並按時間軌排列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再回頭說,因為你本身是教徒,所以尋著那光是有很深刻的生命體驗,但其他人沒有。偏偏記錄片不是以與你有相同生命經驗的人來看(我是慕道友而非教徒,所以還能夠理解你所說的光)。但是影片當中用一個人的受洗證道來當作尋找那光的主軸,有時候那是事實,但內在真實還不能闡發。

 

楷瑾:

在這部片當中層次感很多。先從為什麼部去溫羅汀書店了,到出版社和書店的關係,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課題。在你的心得當中,看出你「思考的思考」,的確配樂也能夠跟場景空間呼應,有趣的是,影片叫做書店的意義,然後心得叫做難以忘懷的牢騷,是否是一種隱喻呢?因為對這個課題你思考的多,你的受訪者也長期接受訪談,也能夠清楚的表述,但我常想,書店究竟是一個城市文化的氛圍,還是文青的聚會場所,還是大學生吸收養分的所在,或許過幾年你的記錄片會有新的意義,因為可能會有新的載體出現。無論如何,要肯定你的用心。

 

品潔:

影片以對照的方式看到操場上的老人跟自己的阿嬤,關注到老年的「休閒生活」。其實是值得思索的課題。我很喜歡你的鏡頭,譬如小葉欖仁的另一頭,行人的腳,或是你阿嬤蹲坐著的模樣,我覺得都不煽情,情感很真誠。可惜記錄片當中只點到對照,而沒有深入去談,或許是受限於時間。

 

常青:

影片當中的潘玉梅我覺得很有意思,不管是母子互動,或者是他在教會當中以手語唱歌的表情,真的是一個具有豐富表情的人。這裡面的角度,我覺得很可惜的是在你的拍攝下,潘玉梅是圓形人物而非扁平人物。但有些可思考:譬如孩子也跟著來教會嗎?孩子對手語看法是甚麼?當然這些都可能偏離主題,但因為你出現了母子互動,所以我更想知道這些細微的部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ort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