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4關於旅行我想說的是…

  回想起那天聽演講的空間與氛圍,我的身體便微微顫抖了起來,我想這是我進到師大以來聽過最棒的一場演講了。很謝謝老師安排這個演講,讓我有機會對旅行的意義進行更深的思考。

  我喜歡旅行,無論是幾個小時的旅行、一天的旅行或是好幾天的旅行,但我從沒認真想過旅行對我而言究竟代表著什麼?

  這場演講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的旅行是以什麼樣的角度、什麼樣的心態進行?也開始計畫自己的下一趟旅行該用什麼樣的立場去進行…

12/2我們比我聰明

  阿孝老師幽默的言語表達和精彩的演講內容懾服的在場的眾人!我們天天都在使用網路,但是卻沒有人能像阿孝老師一樣成為一個精確的使用者,把網路這個工具的效用發揮到極致。阿孝老師用六個名人的故事、六個名人如何使用網路、資訊,變成一個成功者,告訴我們社會未來的走向和展望。

  阿孝老師的演講真是讓人醍醐灌頂,離開教室之後仍然嗡嗡的聽到阿孝老師魅力無窮的言語,餘音繞梁。作為一個網路使用者,我是否真正掌控工具?還是被工具所操控呢?

  大三是一個矛盾而惆悵的年紀,失去了大一大二對於目標的熱忱與堅持,開始對自己的初衷產生疑問,甚至有了更多不同的想法。黃麗如老師感性的分享和陳順孝老師理性的分析,兩場演講,給了我的生命更多的可能性,謝謝范宜如老師如此用心的安排,很慶幸我修了這門課,真的得到了很棒很多的收穫!

----------------------------國文101乙 戴佑珈-----

1.關於旅行我想說的是…

 一場令我相當有共鳴的演講。比起團體旅行,一個人的旅行真的很有趣味而且很自由,但是不如這麼說,無論旅行中的什麼成分改變,都會使這場旅行不一樣,無論人數、天氣、地點等等。可能很多人覺得旅行一定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才能拋開所有,去享受未知,因此為旅行設限太多,最後無法實行。但是哪怕是自認熟悉的地方,都一定會有未知存在,去挖掘那些未知何嘗不是種樂趣?住在台北二十年,上大學後才發現自己對台北的認識很少,什麼聚餐適合去什麼餐廳,什麼地方有什麼公車可以到,哪裡看電影最便宜,每次都一樣會煩惱這些問題。連自己家裡附近或學校附近開了哪些餐廳、價位如何、口味如何,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覺得那種挖掘的感覺,和在異地闖蕩的感覺是很相似的。

2.我們比我聰明

 正好是我對FB產生質疑的時候,聽了這場演講。我覺得很可惜只聽到阿孝老師講集體智慧、網路社群的優點,我有點期待老師能分析如何克服缺點妥善運用之。我比較常接觸到的是FB、維基和部落格,但我的感覺是,當資訊越來越容易取得的時候,對於所得資訊所抱有的不信任感也會越深,就像是當我們輸入關鍵字檢索時,我們一定會進行篩選。當我們要做一份正式報告的時候,會選擇維基還是圖書館?(所以聽到維基的可靠性與大英百科差不多的時候,還滿難以置信的)

 在部落格人人可寫、FB人人可用的時代,會不會每天篩選資訊的時間,會比吸收資訊多?量重要?還是質重要?在FB留言幾句說明今天的心情,和寫下一篇日記或散文之間,有著怎麼樣的差別和距離?

 無論如何,我也還是個嗜用電腦網路的人,阿孝老師最後分享自己獲得資訊的方法,讓訊息跑到自己的眼前。我想到,明擺著有那麼多外界訊息卻仍關起門來只管自己世界的大有人在,資訊單向或雙向流通的時代都一樣,首先還是得放開心胸才行。

。。。。。。。。。。。。。。。。國文101丁 陳幼雯。。。。。。。。。。。。

11/4關於旅行,我想說的是……

 

我想說:

「旅行在於更新的心境,而不在於足跡過陌生的環境。」我想,等到我們越來越了解一些甚麼後,生活也可以成為一種淡然又珍貴的旅行吧!

「旅行」一詞,對上了大學的我來說,算是纏繞心頭的毛線球吧!為著有時思念三百多公里外的屏東家鄉而心情不好的緣故,媽媽常常告訴我,「不如就把到台北求學當作一次旅行吧!家是你的起點,也是你的終點。」但有時仍會陷在無可自拔的孤單情緒中,因此「旅行」一詞對我來說,隱含著與成長做好朋友的意義,似乎要一點一點與熟悉的自己道別,一點一點看著好的、壞的蛻變將自己塑造成一隻擁有隱形翅膀的蝴蝶。這是我目前對於「旅行」的想法,也許可以扣到個人內在的心靈歷程,也有我自己需要去適應解決的的矛盾,有時候想想,也許旅行要對我說的就是:「走出自己保護圈吧!突破自己生鏽的思考直線吧!」

 

演講收穫:

這場演講,沒有異國迷人的風景圖片、沒有刻意雕琢的華麗文字,卻因一位「行路者」娓娓道來的真誠分享,讓我發覺她確實走過,確實有所感受,確實身在現場。她也分享了在旅行中不僅需要現實的記錄層面,也探討了在此過程中她思考、瞭解、感受甚麼的細膩態度,我想這是作為一個旅行者不可或缺,也必須培養的特質。加上細節化的文字,正是將一切場景、聲音、溫度、顏色的立體再現。

關於旅行的元素,我想包括了主觀個人和客觀環境。透過旅行的連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話要說,只要用心傾聽、用眼觀察,並且調整自己的角色、心態,旅行便是一篇篇獨特的文本,不需華麗、不需裝飾,旅行者就是一位unique story teller;而我認為最重要的元素是「慢」。慢,不代表不進步。而是另一種旅行節奏的選擇,尤其在美好的風光裡,為何不能慢慢走。」我想慢的含意在於不要急著尋求既定答案,一旦有了固定模式,你就會忽略許多,此意味著我們必須暫時放開被固有社會體系洗禮過的自己,讓思路運作慢下來。

最後,我想提出的是報紙上的旅行文章專欄,我發現自己竟然很天真無知地被騙了!經過老師的講解,我才了解自己的旅行觀點和觀看世界的方式是多麼狹隘,也道出了現代人對於旅行的想法大多是一個個景點或導覽的堆砌,似乎在我們週遭的東西都是被選擇過的詮釋,我想對於世界的認識,應該盡量去除觀光客「拍到就是到過」的心態,以了解一個個事件片段所連結起來要呈現的意義。而要說報導文學與其有甚麼連結,我想老師很關鍵地點出了觀點的採取、材料的組合。最讓我印象深刻地是老師到南極寫的那篇文章,雖然旅行總有一個方向,但你卻不能預期它將以甚麼姿態衝擊你的思考,不管是好的或是壞的,我們須看見其中有真實的元素存在。

 

12/2我們比我聰明

        「我們比我聰明」是一個很吸引人的題目,不僅是一本因應新時代的書名,也讓我了解電子網路、人際網絡的強大力量,也讓我們的社會成為液體流動的社會,擁有跨界對話的能力,阿孝老師也有強而有力的聲音為我們揭開蓋亞人的成功的秘密在於─多向對話能力集中起來的強大力量。

        雖然阿孝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很多網路時代可以應用的資訊和優點,但我想其中讓我思考最深,也希望能在生活上應用到的是下列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們要怎麼好好篩選這些龐大又看來複雜的資料庫呢?當然這一點阿孝老師為我們做了強大的Google資料庫示範,只是面對這麼龐大的資訊時代,心裡覺得難免有些壓力,而我們又要如何好好利用網路,去面對這個時代的脈動和聲音?

像是部落格的運用,我想其中隱含了強大的連結力量,但對於比較傾向文字工作者的我們來說,可以發揮甚麼樣的優勢既而讓別人發現文字發生的力量?這一點我在阿孝老師的網站上找到了相關發文用網路工具 說新聞故事〉裡面提到了超文本的運用,也不只由單一材料或工具來述說故事,或許大家可以參考。

但二個問題是比較傾向報導文學本質性的問題,雖然現在可以運用許多工具來說故事,但是我想很重要的在於報導文學「真實在場」的特質,我想這是報導文學在可以虛構的文學性外,更強調的特殊報導性格,然而若以網路資訊來取代文字說話的力量,定會有許多歧異看法或無法令人確定的模糊地帶,我想之後若有人以後真的使用網路來建立報導文學的寫作(畢竟現在業界發掘或發現報導文學的機會真的較以往少),有需要注意哪些要點或限制呢?網路文字真的可以代表我們真實在場的記錄嗎?而照片、影音、地圖等媒體工具的使用,又可以幫助報導文學有哪些延伸或彈性的發展呢?

因著網路是人們越來越不可或缺的資訊來源,我們該如何利用文字的力量發聲,又該如何限制文字的無限上綱的言說、詮釋能力來避免造成傷害,我想這場演講給了我這個不太明瞭網路集體力量的人很多刺激。

========================================國102丁 黃筱容===================================================================================

11/14關於旅行我想說的是…

  旅行旅程人生之旅,這些詞彙,對於文學院的人來說自然不陌生。過去在課堂上,更是花了無限心力去討論旅行的定義為何,想像中的旅行實際的旅行旅行在文學中的隱喻等等。

  這次的演講,著重的心力在於真正的旅行。三種旅行,三種層次,三種心態。看著傳閱的報紙,我確實是困惑的,如果旅行的重點只在於證明我們去過那裡(過去是以明信片,現在是以張數多到連檢視整理都懶得費功夫的照片),看過多少別人說一定要看的景物,為了讓回來時不讓別人說嘴:啊!你到了XX怎麼沒去XX,那不是沒意義嗎?那旅行究竟是為了什麼,自己還是別人。

  現代人的旅行,似乎分成兩種層次,一種是觀光客的旅行,走馬看花,拼命趕著景點,恨不得要把所有投擲進去的金錢,通通拿回本似的。一種是深度之旅,事先備好功課(像麗如老師說的,看一點相關書籍),以人文的心情去觀察享受。但不管怎樣,著重的點似乎都在於那短短幾天幾星期的旅程,彷彿一回來,或者整理好照片,就結束了。

  所以我很喜歡老師在演講後半分享的個人經驗,旅程不是那麼輕易就結束了,這些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是人從原來狹隘的範圍再關注別的事物的媒介。因為旅行,去接觸一些以往不會去接觸的東西,去看到破解原來固執的慣見。因為旅行,使我們的認識,再一次地改變,我認為,這才是旅行告訴我們的。

12/2我們比我聰明

  對於被稱做網路世代的我們而言,網路固然是熟悉的,但熟悉也帶來不再探索的無知。MSN網誌噗浪臉書,網路成了個人的傳聲筒,和自己舊有的圈子在網路上互動,好像只是將原有的人際圈,在網路上重複一次罷了。就連網友,也分為很多很多小圈子,互相重疊,但談論的在意的,範疇多半不脫那幾項。

  因為這將殭界的自我閉縮,漫漫網海中浮沉的訊息,接收到的可能只是零碎不重要的趣聞。雖如阿孝老師所說的,現在只要是重要的消息,它會自己來找你。但很多事情,在轉貼路途傳來的消息,可能因晚了一步,成了過時的訊息。我想到八八水災時,網路力量造成的影響,過多物資在民眾熱忱下,湧入了特定地區。原來發送噗浪求助的人,還得再請噗友們宣傳他們的物資夠了,整理愛心反成了麻煩。

  在這個時代,新成了重點,快速新奇引人注目,新聞會自己來找你。但同樣的,熱情也是短暫的。有多少人會在連署後再去看一下事情的後續情況?在留言寫信就能得到我有參與的滿足後,持續關注就成了不必要的瑣事。看到大暴龍與集體力量這個小專題,引發我這個憂慮,擦起民眾的瞬間的激情是容易的。但面對過多的資訊,人們已經逐步失去了長期注意的能力,新聞不到三天就在版面上結束,但問題不是這樣就了結的。

  於是在聽演講的時候,對於網路的力量,我是疑慮多於相信。網路固然能在快速的時間內匯集龐大的能量,扭轉了媒體與群眾間的單向關係,但然後呢?身為報導文學課堂的一員,我覺得如何將對議題的注意,持續延長,而不是只是被脆弱的激情給一時迷惑心神,可能才是我們這一代所要面對的課題吧。

----國文101乙陳楷瑾-----

11/4關於旅行我想說的是…

        這場演講開啟了我對旅行新的定義,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所謂的「旅行」一定要是到離家有一段距離的地方,但這場演講卻帶給我新的詮釋「旅行是一種心境,有旅行的心才有旅行的行為與動力,眼前所見才是風景」,由此說來,「每一次離家門,都是一場旅行」,我們可以把從家裡到學校的路程當作一種短距離的旅行,隨著心境的不同,同樣的路線也許就是不同的旅行﹗

        旅行的多種定義及不同的層次,或許因個人的生命體驗經歷而有所不同,自己也曾旅行過,如果要自己給「旅行」下定義,應該就是得到某種解放吧!無論是心的解放亦或是身體的解放,有新的體驗及經歷我想這就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旅行!

        除了「旅行」之外,黃麗如小姐還提出一個很棒的觀點——所謂的客觀就是多樣本的採訪。這種視角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每一個報導都不具有客觀性,因為「人」的創作本身就選定好了視角,但從不同面向的觀察的確是我們現在所需要培養的,這或許也是我們將來在報導文學上所需要面對的課題。

12/2我們比我聰明

        阿孝老師演講的主題清楚的接露我們E時代的資訊整合,我們既是寫者,也是讀者,身為雙重身分的我們,有更多的資料來源也有更多表達自己意見的空間,然而,我卻往往於網路上的穿梭迷失了關注焦點,從阿孝老師的演講中,我才又進一步認知網路資訊的整合。

        太多的資料、訊息充斥在網路上,然而,哪些是有觀看價值的我並不是很清楚,從這場演講,我大概找到了使用網路的新脈絡,蒐集資訊→縮小範圍→不同領域的整合,網路資料俯拾即是,但找到對我們有用的以及值得關注的即是網路時代很重要得一堂課!

        最後我想講講對這場演講的感想,聽完整場演講,忽然覺得我們的視野開拓了!國文系未來的出路除了當老師以及文字工作者外,我們似乎還有其他條路,即使要從事老師的工作,網路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媒介,網路所累積的大量資料是否能妥善的被使用,全部操之在我們的手裡,網路即是一個消息的大雜燴,然而經過淬鍊後才能為我們所利用!

------------------------------------------------國文102 乙 簡娉亭-------------------------------------------

 

1.關於旅行我想說的是…

    原來我一直都是該死的觀光客。

    以前從來不會去思考旅行是甚麼,可能對我而言,旅行=觀光=玩,像鄉巴佬逛大街,拍張照,嘻嘻哈哈的結束每趟旅程,所以對每趟旅程,心得不外乎「那裡很漂亮」、「食物很好吃」、「好好玩」,一些空洞的感想。

    這場演講相當發人深省,其實無論是怎樣形式的旅行,往往能看見、感受到的,自己卻忽視它,例如:溫度、氣味、光與影的變化,這些感覺微不足道的事物,卻是讓我們能記住每件事情的關鍵,也是能在事後穎發思考與討論的一個關鍵。而這樣,也比走馬看花、空洞地拍照,對自己的人生更具有意義。

    平常生活已經夠倉促忙碌了,那麼旅行時,何妨放慢自己的步調,不要過分刻意地去規劃每一個行程,多多關照所感受到的每件事物,即便當下可能毫無頭緒,不知所以然,但當事後回想,多多少少會有另一層的體悟。對我而言,我逐漸明瞭何謂「旅行」,但仍無法做出明確地定義,我想大概是每個人定義都不同,甚至在人生中的不同階段,定義可能也會隨之改變的。

    旅行,可以讓自己多一點不同的刺激,多一點不同的視野,讓自己不再那麼地固執,心能更加寬闊一些。

 

2.我們比我聰明

    這場演講,讓被稱為E世代產物的我們,尤其是我,給予相當大的衝擊。

    所謂微網誌,對我而言,一直都是娛樂的消遣工具,即便在打這篇心得的當下,仍有個視窗Plurk的視窗,以及多個閃爍的MSN視窗,但是一想到在我嘻嘻哈哈的當下,有一群用相同工具的人們,藉由網路在攝取資訊,增廣見聞,卻又不得不譴責自己。

    科技的日新月異,資訊流動的迅速,讓我有點措手不及。這場演講,確實讓我對網路的使用,資訊的汲取,更加關注許多,但是我也不禁思考到其他問題,的確新聞會自己出現,但是當一般電視或雜誌媒體有可能被過度渲染或是造假,那麼網路上的資訊勢必也會有這種可能,而如何去判斷,這就跟每個人的價值觀,甚至人生歷練而有所不同了。而且一則報導的準確性是一回事,姐讀者的解讀又是另外一回事。撇除模糊地帶不說,光是四種情形:正確資訊,正確解讀、正確資訊,錯誤解讀、錯誤資訊,錯誤解讀、錯誤資訊,正確解讀(可能性不高),就讓我感到困惑在看到一則報導當下所想,是屬於哪一種了。而無法判斷造成的結果,可能就是規避,拒絕去接收這些資訊。選擇「沒看見」,也就不用去思考判斷了。

    網路的確是一種良好的汲取資訊的工具,阿孝老師的分享也給我對此多了一分的關注與省思,無論是如何去收集資訊、報導,重要的是能以開闊的心胸、反覆思考、多接觸不同的意見、觀點,竭盡可能做出適當的解讀,才是身為一個E世代的人,該具有的能力。

 

-------------------------------------國102乙 林聰宏----------------------

【關於旅行,我想說的是......】

隨著旅人、觀光客、記者的角色變化,對於一場旅程的詮釋便各有不同。我很慶幸自己的旅行經驗並非觀光客的走馬看花,以及被導遊領隊的話語所僵化。可惜的是,身在異國有父母與當地人的照顧,始終無法獨自一人走在他鄉的道路上,獨自發覺新鮮的事物。

對於講者的工作還是充滿欣羨,即便是不能順著自己的意思旅行,也還是可以到許多地方見見世面。而我不得不佩服的,是樂觀地面對被搶被騙的嘔氣,繼續下一場的旅行。

不過就如同講者所說的,旅行是一種心境,常常在自家後山與狗兒晃晃,雖然有熟悉的青草味清新空氣,隨著心情的不同,望去的港岸粼粼水波就有不同的感受。最近發現師大不少的特色咖啡館,如同講者所說,往往能觀察到代表當地的特色之處,或許就隱身在咖啡館、市場、酒吧。也許下一次來個師大小旅行,也能將自己對進來一年多的校園周遭,能有不同的觀感與體驗。

 

【我們比我聰明】

曾經有陣子,對著電腦感覺到無趣。尤其是MSN沒人上線(那時候FB還沒有完善的中文版),信箱沒有信。殊不知許多人正利用網路,開創許多事業以及未來的許多可能。

維基百科是高中時開始使用,一開始會覺得這是個懶人做報告的天堂(對高中生而言),但我卻萬萬沒想到它的正確性卻與大英百科不相上下!這真的是讓我十分吃驚的事實。Global Voices的文體創新,也讓我耳目一新。它可以把所有文章的取材再往外延伸閱讀,可以說是一種客觀且有系統的閱聽媒介。最讓我這震懾的是,一位私校畢業的科技人才,居然可以利用網路資源不斷充實自己,彷彿自己是個研究生,去研讀所有國外的最新資訊,然後成為一個月入好幾十萬的科技新貴!

雖然我不免對許多網路的資料所產生的訛誤嗤之以鼻,但有好的來源,甚至可以成為知識的先鋒!

阿孝老師拋出了許多震撼彈,以及許多實用的網站與權威人士的推特介紹。我深深地相信未來蓋亞人的世界已經來臨了!


P.S.其實在《社群網站》的電影中,對於佐伯克在藝術課「作弊」一事,有用畫面帶到他把幾個圖案放到網路上與大家討論,只是未用故事與對話帶出來而已。


------------------------------------------------國文102 乙 郭荃-------------------------------------------

*關於旅行我想說的是...

 

  記得十月下旬在現代散文的課堂中,我們聽了旅人的食材曆作者洪震宇老師的分享,當時范老師以「生活在他方,旅行在自家」作結,但我對於這五字並沒有什麼特殊感觸,直到聽了這場演講,我才懂得它所蘊含的意義,指的是心境,有旅人的心才稱得上旅行,看見的才算得上風景。

  幾天之後,因為報導文學,我們接觸了以旅行寫作作為職業的黃麗如老師,印象中的旅人或許留著一頭沒有整理的烏黑長髮,或者是修剪到靠近耳朵、方便整理的俐落短髮,但看見她的第一眼使我感到意外,沒有太多的飄泊感,親切近人是我對於黃老師的第一印象,她的聲音細弱而溫柔,講起話來輕輕慢慢的,絲毫感受不到身為一位記者可能有的壓力。

  在一趟旅程當中,我們的角色不停的轉變,身分上的不同造就感知的差異,相同的風景,都可能被解讀成截然不同的文本,筆寫出來的也會是不一樣的故事。

  對於旅行,我一直懷抱憧憬,當耳朵不斷地接受麗如老師的話語,我的腦海中浮現的是幾個月前至大陸的旅行,我一直很慚愧也很反感一次「文化藝術交流」的旅程始終在著名景點與飯店中循環,看見那壯麗的長城啊!又如何,除了讚嘆,「長城」這建築對我而言是冰冷的是陌生的,唯一的關聯只是拍了幾張照片,證明自己曾到此一遊,我沒有再多的感情。然而,一趟旅程下來,我遇見的台灣朋友、大陸、莫斯科還有孟加拉的朋友,彼此對話的愉快,才是我認為最難得的紀念。因此,每當談及這趟旅行,我總不能確確實實說出心中感覺,因為以我這樣不用心地「遊覽」,並不算一個踏踏實實的營員,我甚自自嘲自己是觀光去了。

  但當我聽見黃老師說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比景點本身來得重要時,豁然開朗,原來我有的想法並不孤單,原來,這樣才是旅人的旅行,我想。

*我們比我聰明

 

  有人說,要殺死一個大學生最好的辦法,就是拔掉他的網路線,這句話雖然只是開玩笑,卻顯示出了21世紀網路的全面普及。然而網路帶給我們什麼?只是寫報告時GOOGLE一下嗎?或者利用MSNFacebook和好友們聊天打屁,如此而已?

  阿孝老師揭示了這是一個公民傳播取代大眾傳播的時代,只要一個Enter鍵,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台,發送資訊讓全世界看見。只要點選樣式套用,一個有設計感的個人空間,五分鐘內就可以搞定,相較於十年前編寫程式碼辛苦架出介面不純熟的個人網站,今日的我們擁有更好的起跑點。

  因此,如何善用這樣的優勢,成為今日網路使用者應該了解的趨勢,利用群體智慧而起的分享空間,創造了勝過學院派的奇蹟。從YOUTUBE、維基百科到Myoops開放式課程,有越來越多人已經注意到這一點。今日這個年代,網路的普及大量減少了交通成本、也縮短了通勤時間,我們更有理由利用這項絕佳的優勢,發展出群眾智慧的結晶,此外,不要吝嗇──因為,我們比我聰明。

------------------------------以上,國文103乙陳品潔

張夢凡

一、關於旅行我想說的是

旅行兩個字的美好總在出發之前,真正踏上旅途之後,一步一步、一分一秒,心裡的流動、眼裡的風景,好像靜音的默片,播放著。

真正的旅行是什麼呢?到了?走過了?還是拍過照片了?當我們在異地或是平常不曾駐足的地方,深深呼吸,感受到自我的存在,那才是旅行吧!我想。

一般的商業旅遊,我原本也很羨慕的,我以為能將各國美景盡收眼底,然而,現在我才知道,商業旅遊最主要的景點僅是各國機場,工作者只不過是換了一個辦公室,身邊的工作夥伴依舊,咖啡依舊,文件依舊。

講者另外找時間獨自出去旅行,她不喜歡找伴侶,不想遷就,只想跟旅行談戀愛,跟每一個地方單獨「談談」。我喜歡她的喜歡,美景一閃而過,雖然身邊的人亦是,就算有些感動沒有辦法立即和身旁的人分享,那滿腔的寂寞早已填滿胸臆,需要時間也需要空間排遣,至於感動,就當作紀念品帶回去吧!

 

二、我們比我聰明

一百根筷子的確很難折斷,三人都能成虎,一百個人的影響不容小覷。資訊流動地如此快速,我沒想過收集也能賺錢,運用信箱的閱覽器,每一則新聞都可以快速瀏覽,不用點來點去,不過,累積一千則之後還真是疲累,收集可以讓我們視野寬廣,而且我們要自覺性地培養「統整」的能力,一開始是一字一句地看,接下來要進步到用眼睛看,腦袋裡就開始組織講稿,可以讓自己把議題闡述一遍。我覺得,人要進步愈來愈難、愈慢,而退步是愈來愈簡單、快速,也許是網路跑得太快吧!它一直在逼迫我們的腦袋,要和電腦一樣快,可以一下子就處理很多訊息,可以很快地整理出重點,我覺得,雖然很可怕,但是,這就是我們享受便利之後,也要付出的代價,我們是最幸福的一個世代,生活多元便利、思想開放自由,同時我們也是最辛苦的一代,背負著時間的壓力,把每一件事情一一解決,否則就是沒有能力。

我好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但是,很顯然地,我還被巨人踩在腳底下,氣喘吁吁,閉上眼睛……在雜亂無章的聲音裡,可不可以聽見心跳的聲音,自己的、靈魂的、安穩的以及可愛的。

我做不到的,別人可以做到,但是我不用再自慚形穢,我可以請別人幫忙,然後一起將兩件事做到最好。

----------------------------國文系 102乙 張夢凡----------------------------------------------------

 

關於旅行,我想說的是

      身為演講組的我,真的是非常喜歡黃麗如老師!!這次的內容是大家都愛的旅行,但是在聽完演講後確發現我們對於旅行的想法都太淺了,似乎遊玩就是唯一的目的。其實每當在旅行中,我總試著要去紀錄自己的感受,但是每每因為留連於拍照,事後草草結束關於日記雜記這類瑣事,我對於黃麗如老師把一切微小事物都記錄下來甚至連感官知覺都詳細查知,真的讓我很佩服,但我想也是唯有這樣才能夠寫出不僅僅是遊記的文章。

      旅遊文學的本體應該不光是讓人去了解、欣賞地點的美景、文化,而是由自身去看建築、風景,因而將自我感觸轉為文字,讓讀者因為這樣的文字而感動,進而對此產生想法。雖然這和我們一般看到報章雜誌的旅遊介紹不同,但是依然可以讓我們看到旅行之中所產生的各種樂趣,還有面對人事物的觀點。

      在每個階段旅行的感受一定不同,就如同黃麗如老師在大學時愛和朋友一起自助旅行,到現在的想法肯定不同,現在的我還是愛和朋友一起走走看看,不甘寂寞,或許到了某天,會愛上自己一人旅行的感受。

 

我比我們聰明

      網路世界力量的強大我想是眾所皆知的,現在可以說人們離不開網路,而現在的商機有很多也是從網路去發覺。而我會比我們聰明也是因為這個龐大網路體系所建構起來的知識足夠讓我們去了解整個世界。

      阿孝老師舉了很多利用網路而成功達到實現自己想法的人,而這些人都有其特別所在,其中講到facebook的創辦人馬克左克柏,雖然很多人對於他個人的一些行為不是很能認同,但是不可否認他運用網路力量達成自我理想,當然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在看似已無任何新機的網路中看到不平凡是很重要的,但是擅用這些資源才是基礎。

      我們身處在web2.0的時代,這樣一個傳播網路發達的時代,在使用這些工具的同時,我們要了解處在國際中要有大視野,去發現新事物,結合眾人的力量,使知識越加強大。

------------------------國100甲王翊亘------------------------------------------------------------

 

關於旅行,我想說的是

首先關於此次的演講主題本身就充滿興趣,到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環境、感受不同的風情,都是回憶中每一段美好又特別的記憶,旅行對我而言,是一件既快樂又幸福的事。然而,在聽演講前,旅行對我而言,往往只是到不同的地方參觀、逛一逛,如黃麗如老師這般,深入到地方的生活這種旅遊方式,從未嘗試過,對旅行當地的印象,如同黃麗如老師所言,乃透過一般民眾對該國家的觀感,或是導遊的導覽而獲得的資訊,從未想過親身體驗、融入到當地的生活之中,難以融入固然也與很少採取自助旅行的方式有關,但未來若有機會,希望到時能有獨自一人旅行的勇氣及決心。

 

我比我們聰明

生活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知識的獲取已非如過去般,單單來自於書本之中,更多的新知識、新資訊,存在在龐大的網路系統中,等著我們去發現、去運用。

阿孝老師以"我比我們聰明"的標題,點出在這個傳播網路發達的時代,如何運用網路分享資源的分享空間,以最快最有效率的方式,整合最新最多元的資訊,結眾人之力,獲取到知識最大的力量。因此,若能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運用網路便利性作為我們的優勢,成為今日網路使用者必須明瞭的趨勢,分享空間中所存在之群體智慧,與傳統大專院校傳遞之知識相較之下,其豐富性、活用性有過之而無不及。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更有應該充分運用網路便利性作為我們的優勢,並且若能與自己的專業知識整合,將"我比我們聰明"善加發揮活用的最佳放式。

----------------------------------------------------------------------------------------------------------------歷史100 林芃君

關於旅行,我想說的是……

麗如姊姊把她的演講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為她對旅遊記者這份工作以及在旅行中的角色分析。第二部份為以她個人經驗闡述關於旅行這個題材的內容書寫。

她將旅行角色分為三種類型:記者,旅行者,觀光客。

旅遊中的記者注重事件的強度和畫面即時的捕捉,書寫前已經先為讀者抓好重點,報導中只呈現讀者需要得知或關心的訊息,極少關於過程細節的描述和對事件後續的追蹤。一般來說,當我閱讀一份旅遊內容報導或介紹時,也只會想趕快跳到哪裡好玩哪裡好吃哪裡好看的那一段落,甚至引言中對風景人文等特色的描寫也不會耐著性子看完。

而當身份轉為一個旅行者時,對整個旅行的過程能有更多思考和覺醒的空間,可以沒有章法的漫遊,花時間去聆聽經歷各種好或壞的體驗,不必為著新聞性和時效性刪減添醋,而能藉著細節的紀錄透出旅程的獨特性與人文關懷。也難怪極具風格的旅行文學總是悠閒午後或輕鬆夜晚時的良伴,看完一頁望向天空彷彿思緒也跟著去流浪。

第三種角色則是觀光客,這個身份真是再熟悉不過。一般人旅行,多半走馬看花地到各個特色景點瀏覽,再拍個照證明到此一遊就相當心滿意足,因此通常只是一個既有觀點的接收者,較難擁有自己發現體會驚喜的機會。雖然不想如此粗淺表面的旅行,然而窮學生如我若難得出遠門也何嘗不是選擇經濟又實惠的組合行程呢。

因此我能真正去旅行的地方大多是憑雙腳力量所能到達之處,頂多再輔以自行車,要求最少花費最高享受,慢慢散步避免漏失生活中每個美好的角落。每當無意間發現一個別富詩意的場景,總莫名地感到幸福萬分。

我很喜歡麗如姐姐最後說的那句話,「閱讀讓旅行更有滋味,我們有過多的訊息,卻缺少深刻的想法。閱讀即是鍛鍊想法。」我是一個習慣攝取已經經過處理之訊息的人,腦袋懶惰,欠缺辨別和獨立思考的過程。閱讀培養深刻的自覺,這能使我們保持清澈深入的眼光觀看世界。

「我們比我聰明」─網路社群的知識建構

    演講前在FacebookPO出此演講的訊息,馬上就獲得一些內行人的迴響,阿孝老師果然人如其名,整場內容豐富有趣,為我開啟了一些全然未知的領域,也讓從來都對資訊產業不是很有興趣因而了解不深入的我,程度馬上三級跳。

    我很喜歡「我們比我聰明」的概念,古人都知道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在現今這個講求創造力的年代,網路社群的連結更是能超越個人的侷限,創造無遠弗屆甚至能造就出一個美國總統的龐大影響力量。

    其中與報導文學有關的部份,我特別注意到阿孝老師所提出了一些關於新文本和傳播類型的看法。部落格、微網誌、Facebook 的興起和普及,帶進Web2.0的時代。網路使用者從僅能下載閱讀的閱聽人變為能上傳分享的創用者,使得網路的功能不僅為著承載、傳遞資訊,更有收集群眾智慧力量進而發起革命的用途。從此變為一個公民傳播的社會,每個人都能自由發聲,每個人都是一個新聞編輯記者,這樣的變革也大大衝擊著傳統一般的大眾傳播媒體和新聞編輯工作。超文本的出現,將以往只能化繁為簡的編輯工作,得以逆推回去變成從簡至繁,也就是利用各種超連結,回溯到根本完整的原始資料,方便衍伸閱讀。然而這使否也使得報導文章成為一大堆資料和訊息的堆砌,促使人沒有辦法放慢閱讀速度,閱讀品質下降,進而習慣變成一種重點式的瀏覽;如此一來傳統報導文學將逐漸失去閱讀人口,是否也會因此失去勤於繕寫文學性報導,難能可貴的文字工作者呢?這或許是文藝人和媒體人應該反省思考的問題。

阿孝老師舉出很多人與事件的案例,充分說明一個「你」該如何妥善使用網路社群並能藉由它辦到怎麼樣的事。最後還放眼未來,提出未來人才的需求趨勢─無敵鐵金剛,擁有跨界對話的能力,能透過各樣網路工具與眾人協力。但我想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網路世界本身是冰冷的,一切正面運動發起的背後原因,仍是由於人類那顆與生俱來良善熱切的心,如何維繫、繼續在每個人心裡培養這份關懷,也是需要努力的目標,不然透過網路社群力量獲取不義之利甚至為非作歹,那也真是可怕!

---------------------------------------------------------------------------------------國100甲 葉常青-----------------------------------------------------------------------------------------------------------------------------

 

關於旅行,我想說的是…

 

這次演講,真得是很特別的經驗,過去的我總是對無法一個人旅行找諸多藉口,像是女生一個人在外很危險阿,沒有旅伴很尷尬之類,但同時我也知道,很多旅行是只能一個人去完成的,不可能有隨時都能跟你互通心意的夥伴,而我很喜歡老師在演講中提到的,方向和目標不同的旅伴,比一個人旅行還寂寞…,這幾年因為開始可以和朋友四處旅行,對於這句話更是深有所感,因此從這次演講中,多少覺得找到了可以一個人旅行的勇氣,再來就是老師提到的,忠實記錄當時細節,人對於細節是很容易健忘的,除了有劇情性的內容會比較有印象外,類似數據的資料很容易隨著時間流失,雖然記錄下來的資料是條理沒有感情內容,可是卻彷彿能藉由這些生硬的資訊回到旅行當下的氣氛讓我深受鼓舞,如果說聽過這場演講改變我最大的地方,那必定是,無論如何,我都不願再放棄任何可以旅行的機會,親身去體驗和經歷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奢侈和困難。


我比我們更聰明


老師的演講,彷彿一場魔法秀,原來透過網路,我們可以那麼強大,過去在使用這些資源的時候,從來沒有意識的自己面臨的是甚麼樣的時代,又該裝備甚麼樣的武器,演講的內容是很衝擊的,感覺被打開了一個新視野,隱隱中又有著鼓勵,就像將觀眾置身於一個全新世界,同時也交給你武器讓你去開創未來,在老師的介紹裡,我才驚覺自己所處的時代是真正的瞬息萬變,趕搭了網際網路這趟列車,我們必然要比過去擁有更多快速收集不同資訊的可能,正如老師所講,生產線般出生的學生,可能不在為時代所需要,跨界對話的能力將是我們必須具備的,有一點恐慌,卻也很多可能性,機會很多,誠看你有沒有機會把握。


--------------------------------------------------------------------------------------- 歷史100  廖佳韋 ---------------------------------------------------------------------------------------------------------------------

 

關於旅行,我想說的是……                            

 

 

    「旅行的描寫不只有景點,過程往往比景點更重要。怎麼去的、遇見什麼人,細節凸顯出旅程的獨特性。」以往總覺得旅行就是去某個地方,某個景點,甚至認為在目的地所看見的,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這場演講卻讓我見到了不一樣的旅行意義,目的地的景色或許重要,但更顯出旅行的特別之處反而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過程。你採取的方法、交通工具、與人的對話,都在在顯明了你對這次旅行的看法,潛意識中的心情。雖然,旅行的行程可能是相同的,但是每個人在旅行過程中所遭遇的細節,必定有所不同。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講者在這次的演說中完全沒有放任何一張照片,因為只要講到旅行,好像就有種隱藏性的規則要放上幾張照片,才是在講旅行。然而,這場演講卻不如此,因而讓我能不受景象的影響,更深入思考,旅行除了欣賞大自然或人為景象以外,究竟還有著些什麼?答案,或許就是一種心境吧!

    因為有著不同的旅行心境,所以有著不同的旅行感受。期許自己在以後,也能培養出屬於自己的旅行心境,去看、去發現旅行中的每一件事。

 

 

 

我們比我聰明

 

 

    聽完演講的那個瞬間,第一個想到的是,網路真是如此的無所不能嗎?當然,陳順孝老師是以網路社群的知識建構作為課題,來進行演講。因此主要提到的是網路的社群功能、網路所收集群眾智慧、以及對於社會的影響等優勢。這些的確非常的重要,值得我們去學習、運用;

    但不免內心有些疑惑──我們的確是可以藉由網路跨越國界、疆域與各式各樣的人進行知識的交流、傳遞、甚至是激發且碰撞出新的思考結構。但是,相對的,網路的出現與進步,也引發出許多新的危險與問題。

    例如像是網路成癮的出現──現代人幾乎都需要使用到網路,有些人還養成每天上網的習慣;更甚者,已以網路取代了自己的現實生活,把自己所有時間都投注在一個虛構的社群世界中,甚至認為網路社會更優於現實社會。人是因此獲得許多知識與交流了,但是生活周遭的事物呢?置之不理嗎?抑或視而不見?可能我們會說,那是因為他們不知該如何正確的去使用網路,才會導致此種現象;可是,網路所造成的惡性結果卻也確實不容他人否認。這些,也是陳順孝老師比較沒有觸及的議題。

    以整體上來說,這一次的演講仍讓我頗有收穫,明白了網路的資訊掌握,集體智慧的力量,以及網路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此次標題,更直接深植於我的腦海之中,群眾的力量的確勝過一個人的力量,我想,這應該也就是本次演講的精隨吧!

 

-------------------------------------------------------------------------------------- 國102甲   李念磁 -----------------------------------------------------------------

關於旅行,我想說的是……

不知道從什麼時後開始,關於旅行總是充滿很多很浪漫的想像,可是對於旅行並沒有甚麼太深刻的思想。我很喜歡麗如老師講關於旅行書寫的部分。以前在旅行的時候,有很多想法、很多感動,可是當下卻都不知道要怎麼寫出來,等一回到家想好好靜下來寫的時候,卻又忘東忘西,遺漏了許多小細節。經過麗如老師的演講,我才知道原來記筆記是一件重要的事。筆記雖然看起來很無聊,可是卻是日後的養分,很多景物的片段、激起情感的當下都需要靠筆記去回憶。「沒有客觀的旅遊寫作或是報導,你選擇的題材就透露出你認知的世界。」記述的過程,也許不能呈現完整的真實,但卻提供了我們拼湊這個世界的原料。

 

我比我們聰明

阿孝老師的這場演講很精彩,內容很充實、語言幽默,介紹了很多很棒的網站,還有關於網路的小故事,聽來可說是氣氛歡樂又學到很多。可是邊聽演講的當下,其實我的內心很害怕。對於資訊時代的來臨,老實說我充滿恐懼,也許是因為懶,也許是因為真的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在這個年代讓我覺得像是資訊在掌控人,而非人在掌握資訊。網路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資訊管道,很多聽不見的聲音,都從這裡發聲,很多知識也在這個場域傳遞。但是資訊更迭速度之快,好像很難讓人去相信什麼、深刻留下什麼,總是看了就刪,聊過了就忘。資訊大量快速流動後,一種焦慮感就由此而生,很怕自己和這個世代脫節。     

 

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

這是之前我聽到一場覺得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演講。如果要用一個詞來總括這場演講,我想我會挑「熱血」這兩個字吧!(聽完之後會有想要改變台灣媒體生態的衝動)這場演講是根基於黃哲斌老師的「業配人生」而來,把焦點鎖定在政府公部門的業配新聞,意即政府用納稅人的錢交換正面的曝光或宣導政令。也許這場演講並沒有「報導文學」的「文學」成分,但我認為當中談媒體、閱聽人、廣告的三角關係,以及記者倫理(分成四個層次:採訪對象的倫理;報社組織的倫理;讀者倫理/社會倫理;自我倫理/專業倫理)的部分非常具有啟發性。從這場演講當中,除了去檢討當今業配新聞的現象之外,也讓我思考到作為一個報導人的立場和責任。http://blog.chinatimes.com/dander/category/6957.html 黃哲斌blog【圖解】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

----------------------------------------------------------------------------------------------------------------------------國文102丁邱筱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ort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